作品集的创作过程,一直都是技法和创意不断融合的过程。在科技高速发展的当下,网络资源和软件也变得更加亲民,艺术的创作道路相比之前将会变得宽广。
选择更多的情况下,就有同学更加迷茫了。到底我要怎么去表现艺术?今天学姐就来教你,如何轻松地,玩转作品集!
“艺术源于生活”,这话一准没错儿。好的艺术作品是附有灵魂的,是创作者以自己独到的视角观察生活所得的收获。作品就像是艺术家的“说明书”,它可以代表艺术家这个人,或者通过作品,你可以知道创作它的人是什么样的,他的性格,他的经历,他的人生轨迹以及他对待这个世界的态度。
艺术家Louise Bourgeois观察世界时就选择了十分不同的焦点——蜘蛛。这种令很多人惧怕的昆虫在她眼中却十分可爱,因此成为她反复探索、最终建立代表性的主题。这里就涉及到了“看”的主观性。
艺术创作的核心在于自我表达,这从形式上体现为个人风格。创作逻辑与作品形式的关系就像骨和肉,只有骨架站立得住,形式之美才能凸显。因此,形成主观的创作逻辑十分重要。
所以,在做作品之前要想清楚自己到底想要表达什么,从自身创作去设置明确的规则。不管是颜色、形状、成长经历、社会话题,任何对自身具有重要意义且产生无尽探索欲望的事物,都可以成为日后艺术发展的核心。这既是明确也是发散的过程,因为一旦找到核心创作动机,就能创造无尽的后续可能。
再高级的作品也要落实到实处,项目的落地就离不开经济的支出。艺术是一门需要“养”的事业。毕竟它需要大量的心力投入,同时好的颜料、材料甚至设备都价格不菲,因此在创作的各个阶段不妨智慧地节省开支。
街头艺术家Keith Haring在纽约上学期间就发现使用昂贵的材料实际上会抑制他的艺术创作。他曾说:“我会对作品的效果产生偏执,毕竟在上面花了12美元就要做出匹配的作品。”但当他转用便宜的纸张和兑水的墨彩、自由填充硕大纸面时便倍感解放。因此除了经济上的考量,选择创作材料最重要的是要让自己没有负担、舒展自如。这既是为了拓宽发挥空间,也是凸显自身特质的最佳途径。
虽然概念与主题对艺术作品集来说十分重要,但这并不代表它需要明确定义。凯斯·哈林就认为:“艺术家的想法对观者来说并不是最主要的。观者的观感不一定要被艺术家纳入创作阶段的考量,但他们也不应被告知理解作品的规定方式。”
对他来说,好的艺术应该引发观众最直觉、无负担的感受,这与现代主义大师Mark Rothko不谋而合。罗斯科甚至更加决绝地将任何具象符号从画面中剔除,强调在有趣的艺术中,思想应大于视觉。大面积充满笔触质感的颜色激发的是人类本能性的崇高情感:悲楚、狂喜、幻灭。正如他曾说:“人性化的触动才是最令艺术家满意的效果。”
所以,同学们!释放你们的小宇宙吧!让我们来一起头脑风暴!
必要的创作引导老师
大部分有专业基础或者对意向专业非常感兴趣的同学,在作品集的制作上都不是困难的,重要的就是需要有人去引导你的思路,梳理整个艺术构架,并且可以分享给你一些成熟的经验。
如果你想轻松申请上意大利的各大院校就快来
扫下方二维码咨询学姐吧!
海量意大利教研师资团队,都在华意通等你哦!~